我总觉得看书是一种乐趣,不同年龄,不同阶段重温旧梦,总会有不同的领悟和感动。
还记得自己在青少年杂志做编辑的时候非常年轻,因为不怕吃亏多做事,有一天主编说,“李家同来到马来西亚做演讲,在这之前你就去做一个采访写一篇专题吧。”就这样,第一次和一个学者面对面谈教育,谈学习,谈文学。
现在回想,李教授一定觉得马来西亚这小女生实在没水准吧,他说的的很多理念我几乎鸭子听雷,雾煞煞极了。
但也因为这机缘,让我为了写出有点水准的稿,也看了他几本书籍,如《让高墙倒下吧》和《陌生人》,也了解他的背景。
知道他是台大电机系学士,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电机博士。做过清华大学,静宜大学,暨南大学校长。
信仰天主教的他常做义工,教孩子数学英语,希望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进度,他也关心弱势团体的需求。相对的,他的文字也带有人道主义的感觉。
当时的我阅读他的书,老实说,看得幸苦极了,尤其是2012年出版的《下一站》,文字里头带有一些神秘的色彩,当下阅读的感觉就是,“怎么一位学者也会写出这样带有宗教的文章。”
直到最近重温,我忽然能体会他那时候写下《下一站》的感觉,当一个人曾在生死走过一遭,因为信仰带给他的信念与领悟,这样一个人生体验让一个学者写出带有生命力及使命感的文字。
如其中一篇文章写到李家同有ABC三支表时间各有蹊跷地方,如A表有时正常有时慢,B表越跑越慢,C变则跑得快,但不戴的话就正常。而带着C表会让他觉得“时间不多了”。
而在我看这文章时,却体悟到时间都是一样的速度在流逝,感觉快慢都是我自个儿的心理因素,当我与家人旅行时,与家人亲密相处心情愉快时,总觉得时光飞逝,但在做我不想做的事情,和开着讨厌的会议时,恨不得时钟拨快一点。
2012年和2016年的我,除了样子身形变了,连心态及想法都有不同。虽然,和70岁的学者写下“下一站”的人生历练心态是不能比较的。
但我想,如果现在38岁的我能采访李家同教授,相信比22+的我来得更有火花及意思吧?!谁知呢?
但我知道,我下一站的人生很明确。我有我的使命,人生可以停顿做选择,但却不能停止做改变啊。
留言